咨询热线:010-86465782
课程
  • 课程
  • 老师
  • 新闻
课程
  • 课程
  • 老师
  • 新闻

文化&活动

分享到:

德国文化

话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发布时间:2016-05-08


本文摘自《AUF DEUTSCH2015年下半年刊,电子版免费下载阅读:2015年杂志下半年刊,精美纸质版杂志可到莱茵办公室购买,售价10元。

 

AUF DEUTSCH·学德语》创刊于201312月,由《AUF DEUTSCH》编辑部成员征稿、编稿、校稿后上线。希望给同学们创造一个德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杂志分为语言广场、考场聚焦、留学剪影、文化空间、你问我答等板块,主要为同学们提供德语学习资料和留德资讯。



------莱茵春天 张蓓

虽然下笔前,在脑海里演绎了无数次的提纲和底稿,但是真正开始动笔,才发现“尼伯龙根”这个词条下,每个要点都可以成为一篇华丽的文章。而想要仅仅根据一次观剧的心得来写ta,确实有些太过肤浅了。尽管,观剧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的感想还是纷杂的,没有沉淀的, 我只能尽力而为。

得知全本的《尼伯龙根指环》要来中国演出的消息,是在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微信平台上。当时就激动不已,最出名的瓦格纳的歌剧,因为其超长的演出时间(四幕剧,全本据说要每天四个小时,演四天),很少演出;偶尔的全幕剧演出,也是一票难求。这次乌镇戏剧节演出的,是由青年导演Antú Romero Nunes演绎出的尼伯龙根指环的话剧版本,经过他的编排,全剧也需要七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因为在宣传中着重提出了瓦格纳的名字,我忽视了话剧这个注脚,期盼着能真正在剧院中听到瓦格纳辉煌大气的音乐。当然,观剧后,虽然瓦格纳的音乐成了背景,但是现代戏剧的理念赋予的这个古老的故事新的色彩,让人不禁沉迷。

对于这个庞大的主题,我可以给出四个关键词:尼伯龙根、瓦格纳、黑贝尔,最后“现代戏剧(话剧)”。

每个学德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听到过尼伯龙根这个名字。每个地区,都会有着自己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但是“Nibelungensage”虽然因为瓦格纳的歌剧而闻名,却不能简单的被界定为德国的英雄传奇(Heldsage oder Legend)。这个故事流传于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有非常多的大同小异的版本。我们这里所说的尼伯龙根是指,出现于大于十二世纪的文字版的“Nibelungenlied”,瓦格纳的歌剧和黑贝尔的话剧都是基于这个版本的基础上的。

现在已知的,有文字的版本中的故事主要围绕着Siegfied的事迹展开的。Siegfried因为其屠龙的壮举,成为了Held,其后又丧命于多方权利的争斗与阴谋中。这个故事在经历了基督教对地方上流传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的打压后,流传下来(我几乎可以用überleben这个词了)。其遗留下来的各种版本的手抄稿件,受到的十八世纪极其之后的众多文学家的关注。各个国家,各个时期都有作家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直到瓦格纳和黑贝尔的剧作出现。特别是黑贝尔,与前面的所有作家演绎都不一样,黑贝尔在出版于大约1900年的剧本“Die Nibelungen中,淡化Siegfried之前的神话传说的背景,将原本庞大的,历经几代人的故事简化为三幕剧,着重于塑造出丰富多变的人物形象,而且全剧不再存在一条贯彻到底的主线动机。每一幕剧都有着独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主线。这个剧本在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几乎把其他的戏剧版本挤出了德国的戏剧舞台。


19世纪的欧洲,是个缤彩纷呈的舞台,同时充满着新旧体制的撞击出的火花。人们欣喜于新世界的诞生,也担忧着旧世界的崩溃。无论黑贝尔,还是瓦格纳都经历了新生物的兴起,1848年的革命失败后,不得不面对变革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所以两个人在这之后的创作中,都体现出宿命论(Pantragismus)的影响,或者悲观的情绪。

关于黑贝尔,我知之甚少,更没有读过他的任何只字片语。只在和朋友的闲谈中,听过他几部剧作的介绍和关于他生平。他出身微贱,早年生活困苦,尽管他认识海涅,也接受新的民主思潮的影响,但是除了早期的作品,他基本上是属于保守派的。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悲剧的,宿命的色彩:作为个体,是无法与凌驾于人类生命之上的世界法抗争的。所以他的悲剧的结尾,都表示出对个人的牺牲,和对制度的顺从。

相比于黑贝尔,瓦格纳的一生充满了变革和戏剧性的转折。我第一次牢牢的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第一位用德语写作歌剧的作曲家”;第二次记住他,是因为“他是希特勒最喜爱的音乐家”;第三次记住他,是因为“女武神的骑行”和“西格弗里德的葬礼进行曲”。那辉煌大气的音乐,推翻了之前由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机会将这部备受争议的著作完整的欣赏过。


与黑贝尔的“Die Nibelungen”不同,瓦格纳的“Der Ring des Niebelungen”由四幕剧构成:莱茵黄金(Vorabend: Das Rheingold),女武神(Erster Tag: Die Walküre),齐格弗里德(Zweiter Tag: Siegfried)和诸神的黄昏(Dritter Tag: Götterdämmerung)。整部剧的创作跨越的二十多年,完全颠覆之前占主流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形式,使得这部剧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义“乐剧”(Musikdrama)。无论瓦格纳被如何评价(因为他的悲观主义,反政府思想,直至最后的宿命论和种族主义,也许批评的声音非常多),但是他对歌剧的改革,他把戏剧的手法融入到歌剧中,将音乐旋律放在了第二位,反而加强了和声的运用,将剧词和旋律达成了和谐一致。他在这部巨作中充分利用了“Leitmotivtechnik”,用固定的音乐语言表示特定的人物,或者物品,甚至某种情绪,每当指定对象出现时,观众就一定能听到相应的音乐语言。正是这些,使瓦格纳完成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宏篇巨作,并将歌剧的表现力扩大到了极致。

从未听过歌剧的人,恐怕很难理解瓦格纳的创举有着怎样的意义。我本人并非学音乐出身,家里也没有这样的熏陶。但是接受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却不觉得怎么困难:听众未必需要听懂歌词,也不一定需要看到现场的表演,歌剧里的旋律和歌声和谐一致,足以讲清整个故事,而歌词的表现力并不重要(曾经听过一段过渡合唱,旋律优美悠长,后来看到翻译版,原来合唱队从头到尾都在唱“国王的女儿来了”一句话而已)。但是瓦格纳的歌剧,不熟悉他的音乐语言的听众就很难理解其中深意。没有听到全幕剧的听众,没有在剧院中体会其音乐的辉煌的听众,很难真正的明白瓦格纳和尼伯龙根指环。瓦格纳不愿意用自己的歌剧去迎合观众消遣的要求,他用这种新的格局形式重现的古希腊悲剧的宏伟和崇高。更加值得称赞的是,全剧的台词也是由瓦格纳一人创作的。比起柔美的法语和明快的意大利语,德语一度被认为不适合用来咏唱。瓦格纳推翻这个说法,就连剧幕之间的过渡合唱,其歌词都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

同样,由他首创的“Leitmotivtechnik”,其影响力至今甚至能在电影中看到。举一个最简单明显的例子:迪斯尼的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着自己的音乐主题。当这个角色出现,当他的命运出现转折或者情绪波动,这个音乐主题就会出现。这使整部片子的原声碟,完全脱离台词,也能呈现完整的故事。(这个是个人体会,欢迎讨论)

无论我多么期待听到完整的剧幕,我也不愿意听CD。就像马勒的音乐更适合在教堂里听,瓦格纳的歌剧绝对不适合窄小的场所。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当中,还没有人拥有他那样的气魄、胆识进行这样的变革,而且顽强的为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奋斗着。窄小的房间,完全无法承载下莱茵河的波澜壮阔。“它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日耳曼民族的声音”,音乐历史学家朗格这样评价它。

最后,终于写到了“现代戏剧”,但是因为我自己也是刚刚看到现代戏剧的大门,了解不多,所以先写一些自己初窥门径的感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资料自己感受一下。

既然有“现代戏剧”,就不可避免的提及“古典戏剧”。欧洲的戏剧历史非常久远,追溯其源头,要到古希腊戏剧。简单的说,古希腊的戏剧源于民间歌舞,用于在收获葡萄时拜祭酒神。后来逐渐发展为,用多人物的演出来讲诉英雄故事。而每次古希腊戏剧的演出,在当时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这里提到的古希腊戏剧主要指“古希腊悲剧”,但是古希腊悲剧着意于“严肃”,并不意味着一定的悲剧结尾。希腊戏剧虽然源于宗教仪式,但是它的发展和古希腊的民主运动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戏剧通过神话和英雄传说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戏剧诗人可以对神话和英雄传说提出自己的解释,可以改变剧中的细节,以求符合自己的解释。古希腊戏剧接触到命运观念、宗教信仰、国际国内战争、民主制度、社会关系、家庭问题(但是不是爱情问题),戏剧诗人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戏剧中的人物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这里可以理解为戏剧性,不是争执),唤起观众对于发生在主角身上的悲剧的“怜悯和恐惧”,最后达到陶冶性情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戏剧又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当时的剧场成为了政治讲坛,戏剧诗人扮演了教师的角色。


为什么在谈及“现代戏剧”时,我会先想到“古典戏剧”,因为“尼伯龙根指环”的题材和古希腊戏剧如此相像:讲诉英雄故事。而无论瓦格纳还是黑贝尔,自己的作品中,用不同的语言(音乐语言和戏剧语言),在讲诉英雄传奇的同时,表达着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特别是1848年革命失败的失望与困惑。如果仅仅相像,我们也许只能说这是“古典派戏剧”,而不能说这就是“现代戏剧”。和古典戏剧不同的是:现代戏剧对古典戏剧或者古典派戏剧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新的演绎,而且不再追求其教育意义,而是更愿意把舞台之上的戏剧,转移到和观众平起平坐的地点,从而让观众成为剧中的一部分(所以现代戏剧中,经常有演员走入观众席,或者和观众互动的场景)。现代戏剧中,“戏剧”不再是“教师”,而观众也不再仅仅是“学生”。观戏的时候,观众们不再是“passiv”,而要“ mitdenkensogar mitspielen”

可能是考虑到中国的观众对于整个故事的陌生感,以及语言的障碍,导演Nunes在前两幕剧中,并没有放入太多的现代元素和互动的插曲。仅仅比较紧凑的交代的真正主角“Siegfried”和“Kriemhilds”的故事之前的戏剧冲突背景。故事在后三幕进入真正的高潮:因为贪欲而产生的所有的谋杀、背叛和欺骗,一环扣着一环。就是语言的风格也在这里出现了转变:原本晦涩但是充满节奏与韵律的台词,变得易懂,而且幽默风趣。这里的英雄“Siegfried”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光辉形象”,相反仅仅是个有些自大狂妄的普通人的形象。会因为做出蠢事,而让观众会心一笑。一个的有些“蠢”的英雄,陷入国王GuntherHagen的双重阴谋中,毫无察觉。这样的英雄形象,赤裸裸的表现着导演“讽刺的笑容”(个人感受!),但是却赢取了观众的共鸣:他可以是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呢。当英雄逝去时,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叹息一下吧。进入第四幕,全剧画风一变,进入了复仇和揭示所有阴谋的阶段,同样的语言也恢复了原本充满节奏与韵律的样子,还好并不像之前的难以理解。在第五幕剧中(瓦格纳的歌剧有四幕,黑贝尔的戏剧三幕,这里更改了瓦格纳歌剧的结尾,将黑贝尔戏剧的结尾作为了全剧的剧终),各种阴谋与背叛将要落幕时,KriemhildsHagen用对话的形式,叙述着因为复仇所引发的战争的惨烈,以及最后所有人的失败,也是所有阴谋的失败。非常遗憾,现场不能录音。这一幕的对话,两个声音的交替,充满节奏和韵律的词句,怎么还会有人说德语不算是美的语言。也许,德语的美,正体现在对于力量的表现力上了。

“安图 罗梅罗 怒恩斯导演一方面以充满讽刺的手法运用戏剧机器的幻想,另一方面又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探寻剧中最黑暗的激情”,这里我不得不引用明镜周刊的评价,因为我确实找不出比“最黑暗的激情”更确切的文字来表达最后两幕剧带给我的震撼。

最后的最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一下尼伯龙根指环的故事简介(我更推荐维基网的德语部分),以及黑贝尔的三幕戏剧的故事简介,大概会看到《魔戒》的开始和结尾。人间阴谋夺Siegfried的戒指的国王叫做GuntherSiegfried的妻子Kriemhilds为了给他报仇,嫁给了匈奴的国王,借用匈奴的势力为自己的丈夫报了仇,但是匈奴国王也让出了自己的王座。非常多的小细节可以在魔戒中看到,这样对比下去,也许就可以开始一个新的篇幅了。

北京学校: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6号汇清大厦(原艺海大厦)1703/1704 010-86465782

留学公司:北京莱茵春天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010-86465782

南京中心: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 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2J  025-83110093

成都中心:锦江区总府路2号时代广场1807   028-86255256

广州中心:天河区天河路208号粤海天河城大厦2710室 020-85235009

上海中心:上海黄浦区西藏中路268号来福士大厦51楼5180室 021-6335519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467号

留德咨询信箱:info-studium@daf-rs.com                 人事信箱:hr@daf-rs.com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莱茵春天德语培训学校       京ICP备12026766号-1